《阅微草堂笔记&石中物象》石中物象,往往有之;原文与翻译
石中物象,往往有之。石头中有事物的形象,常常出现。
姜绍书《韵石轩笔记》言见一石子,太极图相似。姜绍书《韵石轩笔记》中说,见过一块石头,上面有太极图的纹样。
犹纹理旋螺,偶分黑白也。这还是石头纹理呈螺旋形,偶然分为黑白两色而已。
颜介子尝见一英德砚山,上有白脉,作山高月小;四字,炳然分明;颜介子曾经见过一块英德产的石砚,上面有白色线纹,成为山高月小;四个字,笔画分明。
其脉直透石背,尚依稀似字之反面,但模糊散漫,不具点画波磔耳。这白色线纹一直透入石砚背后,隐隐约约还像字的反面,只是模糊不清,点折撇捺不很分明而已。
谛视,非嵌非雕,亦非渍染,真天成也。不更异哉。仔细地察看,这几个字并非嵌镶也非雕刻,更不是染上去的,真是天然生成,这不是更奇异吗!
夫山与地俱有,石与山俱有,岂开辟以来,即预知有程邈隶书欤?山岭和大地是共存的,石头与山岭也是共存的,哪里有开天辟地的时候,就预先知道有程邈的隶书呢?
即预知有东坡《赤壁赋》欤?就预先知道有苏东坡的《赤壁赋》呢?
即曰山孕此石,在宋以后。又谁使仿此字,谁使题此语欤?即使是山岭孕育了这块石砚,时代在宋以后,那么又是谁模仿了程邈的隶书?又是谁题了苏东坡《赤壁赋》中的字句?
然则天工之巧,无所不有,精华蟠结,自成文章,非常理所可测矣。可见天然物象的巧妙,真是无所不有!精华汇集,自成文章,并不是常理所能理解的。
世传河图洛书,出于北宋,唐以前所未见也。世间流传的河图洛书,出现在北宋,唐以前没有出现过。
河图作黑白圈五十五,洛书作黑白圈四十五。河图上有黑白圆圈五十五个,洛书上有黑白圆圈四十五个。
考孔安国《论语注》,称河图即八卦(孔安国《论语注》今已不传,此条乃何晏《论语解集》所引)。据孔安国《论语注》说,河图就是八卦。(孔安国《论语注》已经失传,这里引用的是何晏《论语集解》一书中曾引用过的材料。)
是孔氏之门,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,陈抟何自而得之?这是说,孔夫子的学说,本来没有这种五十五点的河图,陈抟又从何处得到呢?
至洛书既谓之书,当有文字,乃亦四十五圈,与河图相同,是宜称洛图不得称书。至于洛书,既然叫做书,应当有文字,却也是四十五个圈,和河图相同,这应该称为洛图,不能称为洛书。
系词又何以别之曰书乎?系辞又怎能别称为书呢?
刘向、刘歆、班固并称洛书有文,孔颖达《尚书正义》并详载其字数(《洪范》初一曰五行一章疏曰,《五行志》全载此一章,云此六十五皆洛书本文。刘向、刘歆、班固等人都说洛书有文字,孔颖达《尚书正义》还详细地记载了洛书的字数。(《洪范》初一曰五行;一章的注疏说,《五行志》全文记载了这一章,说这六十五字都是洛书本来的文字。
计天言简要,必无次弟之数。估计上天的言语简单扼要,一定没有次序的数目。
初一曰等二十七字,是禹加之也;其敬用农用等一十八字,大刘及顾氏以龟背先有总三十八字,小刘以为敬用等皆禹所叙第,其龟文惟有二十字云云。初一曰;等二十七字,是大禹加上去的;其敬用农用;等十八字,大刘和顾氏认为龟背先有,共三十八字,小刘认为敬用;等话都是大禹所解释的,那龟文只有二十字。
虽所说字数不同,而足见由汉至唐,洛书无黑白点之伪图也)。虽然说的字数不同,但完全可以看出,从汉代至唐代,洛书没有黑白点的伪图形。)
观此砚山,知石纹成字,凿然不诬,未可执卢辨晚出之说(明堂九室龟文,始见北齐卢辨《大戴礼注》。朱子以为郑康成说,偶误记也),看到这个石砚,知道石头的纹理形成文字,是确凿可信的,不能偏信卢辨晚出的说法(明堂九室法龟文,首先出于北齐卢辨的《大戴礼注》。朱子以为是郑康成的说法,是偶然记错了)。
遂以太乙九宫真为神禹所受也(今术家所用洛书,乃太乙行九宫法,出于《易纬&乾凿度》,即《汉书&艺术志》所谓太乙家,当时原不称为洛书也)。就以为太乙九宫真是大禹神所传授的。(现在的术士所用的洛书,是太乙行九宫法,出于《易纬&乾凿度》也就是《汉书&艺文志》所说的太乙家,当时本来就不叫洛书。)